洛阳市嘴歪专科(专治嘴歪)

电话:13937929609
电话:18703899968 

地址:河南省工人龙门疗养院路口南200米龙景商店

乘车路线:市内乘53、60、81路公交车到国策大道口站下车往南200来龙景商店门口即到

网址:www.zhizuiwai.com
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 >>  媒体报道

张治国与洛阳十四中的缘分

作者:小编   发表时间:2020-7-20 15:46:30  点击次数:【2520】

打印
字体【
视力保护色
 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,原本声名平平的洛阳第十四中学,因为学生高考成绩突出,一下子出了名。接下来连年捷报传,这所学校很快就成为洛阳市郊区所属中学的“排头兵”。同时生源连年激增。学校则来者不拒,索性把大礼堂作为大教室上课,仍然把不少优秀学生送入高校、名校。
    刘景周当时在这所中学任党支部书记,时称“一把手”。他审时度势,思谋学校全面建设。其中一项,就是完善学校医务室建设。他看生源暴涨,教师们劳动量倍增,就把保障教师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一件大事。这所中学在龙门石窟景区附近,离洛阳中心区十几公里。当时已经外聘了3名医生,开设有内科、小儿科和针灸科。十四中领导班子商议再增加一个外科医生,以保证师生常见病不到社会医院治疗,肯定大大降低学校管理这个环节的风险系数。为此,刘景周费了不少心思,仍不如愿。
    有一天,刘景周见了在洛阳地区行署工作的一位高姓熟人,寒暄几句,就问:“老高,你爱人病治得咋样啦?”老高说:“已经好了!”老高又突然眼睛一亮,兴奋地说:“哎!景周,那个可是你要找的人!”刘景周问:“哪儿的人?在哪儿工作?”“临汝农村的一个赤脚医生……”刘景周“噗嗤”笑了,想打断老高的话。老高伸手制止,说:“伙计,你听我把话说完”。
     原来,老高的妻子得了嘴歪眼斜的病,在洛阳各大医院看了个遍,又到其他城市大医院看了不少次,都不见好转。老高转而访问民间偏方、奇人。有一次,他到临汝工作,见到县卫生局一位同志,问:“你们这儿有没有能治嘴歪眼斜病的?”人家说:“有啊,俺这儿有个村子,有一位赤脚医生,开的就叫‘嘴歪眼斜科’,可有名儿啦!我带你去看看?”老高去了一看,进了一个简陋的房间,墙上果然挂了一块小牌子,上面写着“嘴歪眼斜科”。迎上前的是一位小伙子,互道姓名,说明来历,小伙子简单问了老高妻子的情况,说:“你带来看看吧!”老高回到洛阳,就带着妻子去了,到那里贴了几贴膏药就返回洛阳,进到家里就有了好转的感觉。过了两天,明显见轻。老高一家非常高兴,遵医嘱,又去了两次,完全好了。
    老高介绍后,说:“那是个转业兵。人很好的。我问过他,想不想到洛阳?他说有适合的事儿也中。”
    刘景周一听,觉得可以去见见,算是面试一下。又特别说道:“老高,到了以后,你不要介绍我。我看上了,我自己表态……现在这些年轻人嘛……留八字胡的、长头发的、穿喇叭裤的,医生要是那样子打扮,看上去流里流气的,我是不会要的!
    老高笑笑说:“伙计,见了面你就知道了!这事儿,我哄你弄啥哩!”

二、

    临汝县是现在汝州市的前身。1955年,张治国出生在临汝县临汝镇的邓于村。后来邓于村划归温泉乡,同时改名为邓禹村。张治国天资聪明,上小学三年级时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文革中期稀里糊涂初中毕业,回乡务农。那时,他十六七岁,干集体农活他从不偷懒,给别人家帮忙从不惜力,于公有益、于他人有益的事,他都干得扎扎实实有板有眼,不论和人扎堆儿干活还是一个人干活都一个样。为人处世,板正刚直,在他那一茬青年中,十分突出。1973年底,38军去当地征兵,几个村分了1个指标,应征报名的有200人左右。征兵干部特别对当时的大队党支部老书记说:“咱这部队可是保卫首都的,你一定要帮咱把好关,一定要选政治可靠的、机智勇敢的……”老支书一字一板,说:“我只说一个,叫张治国。这小伙子,我敢保证!”
    体检合格,政审合格,张治国被批准入伍。新兵启程前,他被临时任命为班长。一路上服从接兵干部指挥,尽心尽责。新兵训练结束,他被分配到驻扎望都县的部队医院,从卫生员干起,不长时间就被任命为医疗班副班长,后任班长。从参军当年开始,每年上级组织医疗人员培训,医院都派他参加,他勤奋好学,医疗技术进步极快。当兵第二年,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战斗部队医卫人员业务以外伤救护为主,两年后,他已经能够熟练地为伤员进行包扎、缝合等紧急救治。
    1976年7月28日,唐山发生大地震。张治国所在部队奉命紧急出动赶到灾区实施救援。张治国他们为伤员包扎固定、缝合伤口,然后抬送到飞机上。伤员太多,场面惨烈,张治国和战友们不顾一切连续作战。出发前,部队配发了压缩饼干。他看到站在路边等待亲人的孩子们,干脆把自己的压缩饼干全部送了出去。他自己连续三天三夜粒米未进、滴水未沾,终于在救治一个伤员的过程中,眼前一黑,倒了下去,人事不省。他醒来后睁开眼,发现自己成了被抢救的伤员。救灾结束,张治国被评为抗震救灾战地优秀医务工作者,部队给他记了三等功。
    张治国所在的医院,当时在治疗面瘫疾病专业方面全军著名,全国闻名。主要原因是医院有一位1947年入伍的老院长,继承了祖传秘方和相关医术并长期进行深入的研究,带出了一批医术精湛的军医,成果卓著。张治国在业务上精益求精,其他方面也严格要求自己,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。一次,部队野营拉练到某地宿营,修理所一个战士深夜站岗时发烧严重,张治国让那个战士服了药去休息,自己代为站岗。站岗期间,突然发现一个人进入宿营区,他大喊一声:“干什么的?站住!”那人扭头就跑,张治国一边喊“有情况”,一边追了过去。一直追出2公里,把盗贼拿获押回营区。次日,全师通报这一情况,要求加强宿营地警戒。后来,师首长专门到医院当面鼓励了他。
    张治国良好的综合素质,深得老院长赏识。除了派他参加部队卫训大队培训,还派他到104野战医院、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进修。参军前原本初中学历的张治国,在医院老院长等培养下成长,待到他可以独立担当大任的时候,医院向上级组织部门郑重推荐提拔他当干部。组织部门研究时,却发现他已经超过提拔的年龄。老院长等医院领导感到非常遗憾。那时,部队在处理这些原则问题方面,是没有回旋余地的。
    那年,张治国25岁,已经当兵7年。等待他的只能是年底复员。但他仍然一日既往,按照人民军队的传统,站好最一班岗。他对部队一往情深。他觉得当年家乡的老支书坚定地向部队推荐了他,它能够在38军这支充满传奇的“万岁军”里当了老班长;部队把他从一个原来实际只是小学文化程度的农家子弟,培养成一个拥有熟练医疗技术的军人,他已经感恩不尽。
    有一天,老院长找到他,与他做了深谈。最后,老院长说:“小张啊,我参加革命前,老一辈传给我一个祖上传下来的、专治嘴歪眼斜的秘方。这么多年,我看你小伙子又肯干,又正直,靠得住啊!我把这个秘方传给你。你回到家乡,没有医疗设备辅助,就用这个给你们那地方的老百姓办好事,自己顾住吃喝也没啥问题。这个方子,治不了脑心病引起的嘴歪眼斜,只是单治‘面瘫’的。我告诉你诊断的方法,这个特别重要……”
    那一刻,张治国热血沸腾,差一点就泪水哗哗。老班长啦,军人的习惯,他起立、立正、敬礼:“是!首长!”多少年后,他觉得当时应该再给老院长磕个头才合礼数——毕竟那是私传密授嘛!
    张治国复员离开部队前,他所在的51039部队政治部特别为他向临汝县卫生局开出一封推荐信,其中称:“该同志作为医疗骨干,在中西医结合防治‘面瘫’领域,大胆探索,勇于创新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备受老院长器重,特将其百年家传绝技相送,更加夯实了业务基础……”希望“对该同志予以重视,提供必要的帮助,使之人尽其才,让其更好地为当地人民造福。”
     当年,这样的推荐信并不多见。
     1980年底,张治国回到临汝,办了手续后,就把部队的推荐信给了县卫生局。治疗面瘫,且有“丰富经验”,又身怀“绝技”,他刚回到家,就在卫生局出了名。
     “是骡子是马出来溜溜”。在当地,嘴歪眼斜常见,“面瘫”这病却稀奇。张治国回到村里,直接就被安排在村卫生所,不久考取“赤脚医生”资格。治好一个,来了一群,张治国之名不胫而走。
     当时,家乡人介绍他是这样说的:“邓于村卫生所那个赤脚医生,是个转业兵,治嘴歪眼斜可灵验啦!”
三、
    老高带着刘景周到了邓于村,径直去了卫生所。张治国看见老高,上前打招呼握手,问:“又下乡啦?”老高说:“俺跟老刘过来看看。”然后坐下漫谈起来。
    张治国长得中等身材,短发齐整,两眼炯炯有神,白大褂里是旧军装,举手投足军人气息十足,有问必答,直爽而不带粗俗之语。刘景周学化学出身,当领导多年,有知人善任美誉,又和蔼可亲善与人交往。他看到张治国,就判断这小伙子训练有素无疑。继续深谈,再看了一些资料,深信张治国德才兼备,喜上心头,于是亮明身份,说明来意。又如此这般对洛阳十四中学作了介绍,最后说:“治国,你可以先去看一看再说,来回路费我们给你解决,还可以给你误工补贴……”
    第二天上午,张治国就乘车到了十四中,对门卫说:“刘书记说好了的,我来报到。”刘景周看到张治国一身旧军服,背着军式背包,手提一个旅行袋,就爽朗地笑了起来:“治国,你决定了?跟村里、家里都说好了?真是打起背包就出发啊!”
    原来,张治国和刘景周一番长谈,对刘景周百里下乡专为寻访他感动不已,对到十四中学发展充满信心。于是,以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办妥了应有事宜,次日一大早就搭乘长途汽车往洛阳而去。
    洛阳十四中学医务室又增设了“外科”。外科医生就是军装不离身的张治国。初来乍到,外科没有什么业务,而他总能找到到活儿干,一天到晚闲不住。他一来到,就把学校看作是自己的家了。他家离学校100里左右,每周末下班回家,每周一上班前必然按时赶到学校。没有多长时间,他就成了学校师生关注的人物,人们议论“当过兵的人,果然不一样啊!”颇有雷锋同志的风采。
    上岗之初,学校每月给他45元,他很满足。后来,去他老家寻访他治疗面瘫的病人辗转又找到了十四中学,请他看病的越来越多,同时送锦旗的也越来越多。学校的师生们开始纳闷:“咱学校的医务室是咋回事儿啊?”后来知道张医生有治疗嘴歪眼斜的绝技,颇感意外:“刘书记从哪儿挖了这么一个奇才啊!”同时,一传十,十传百,十四中又因此倍添好名声。
    张治国给人治病坚守老院长的授意:先诊断是否为面瘫引起的嘴歪眼斜。如果不是,就告诉病人另行求医,以免延误;治病用的是膏药,1次不见效,不仅不收费用,而且力劝病人寻找其他途径治疗。根据世情变化,有的病人带着礼品赠送,他坚持礼品作价抵作医治费用;给学校师生免费治疗;给困难病人减免费用。
    看当时的情形,刘景周书记大有把学校医务室办成医院的宏图。1983年,可能是按上级要求,学校医务室只留1个人,学校班子成员异口同声:“张治国不能走!”张治国又一次大为感动,提出:“我不要学校给我发钱了,给我提供平台足行了!”最后定下来,医务室工作由张治国一个人负责,学校师生看病不收钱,用药只收成本费。
常言说:到处没有聚处多。嘴歪眼斜的病人接踵而至,送锦旗感谢的时有人来,成了十四中的一道风景。
    人不亲行亲。洛阳业内圈儿,十四中治面瘫有名。也经常介绍些疑难症状病人到十四中。
    张治国治治愈的病人中,辗转各地花费成千上万、甚至数十万而不治的不乏其人。他治愈的病人中,最小的是出生5天的婴儿,那个孩子在某大医院上午8时出生,12时出现嘴歪眼斜,5天后不见好转。医生介绍“到十四中看看”。家长一路纳闷来到十四中,张治国确诊为面瘫,治疗数次痊愈;他治愈的病人最大年龄98岁。
    张治国绝技治疗面瘫,治愈率达90%以上。金杯银杯不如口碑。张治国和十四中因此密不可分,社会上传的多是“十四中有个治嘴歪眼斜的”。因而,十四中校史写道:学校医务室的“社会影响力,对学校起到特殊的宣传作用和教育作用。”
     发现并把张治国聘到洛阳市十四中学的刘景周书记,因工作出色,后被提拔重用。离开十四中前,他对同事们说:“张治国这个人儿,可不能放他走!”众皆点头称是。
四、

    张治国人生轨迹中,参军入伍和到洛阳十四中学是两大转折点。部队把他培养成专业人才,十四中是他的发展平台。退伍至今,他一直军装不离身,以此为荣,以此作为对部队、首长和战友们感恩;在十四中,三十多年如一日,精心服务于师生,没有与一个教师员工、与一个学生发生冲突。熟悉他的师生,对他就是一个字:赞!他成功地为成千上万个病人治愈了面瘫,为学校赢得了声誉。
     不仅如此,张治国一直保持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。有一段时间,学校连续发生自行车被盗案件,他听说后,认真调查分析,连续蹲守,终于亲自抓获盗贼。
    因为见义勇为,张治国还被评为河南省见义勇为先进分子。2001年7月31日上午10时左右,张治国到校门外南边不远处的邮政所寄包裹。办完手续走出门,只听有人大声喊:“抢劫啦!抢劫啦!就是前面那两个……”顺着声音望去,只见两个交警正从北边往他这边跑过来;他扭头往南边看去,只见两个男人一直奔跑。他断定交警追的就是那两个人,毫不犹豫喊着“站住,往哪儿跑”奋力追了过去。一直追出七八百米,那两个劫犯看他越来越近,就拐进路边的粮食交易所,躲进女厕所里。刚到大门口的张治国一眼望见,直接就冲进女厕所。其中一个抡起一把刀子,就朝他刺来过来。张治国左臂格挡一下,右臂上前就搂住那人的脖子,将其按倒在地;另一个夺门而逃,被跑到大门口的交警抓获。交警又奔过来协助他。起来后,他才发现自己的衣服被刺破,胳膊被刺伤,鲜血直流。
    在住院治疗期间,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看望他,给他送来了慰问金。他想起龙门镇一名孤儿因交不起学费将要辍学,直接就把慰问金捐出资助。当年12月,他参加河南省见义勇为表彰大会,得到奖金1万元。后来,他把大部分奖金买成防暑降温物品赠送给学校的教工们。
    张治国一路走来,已年过花甲。父辈的传承,老支书的信任,部队的熏陶,十四中的偏爱,使得张治国一直保持着纯真的心。以至于让别人觉得他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。而他的性格已经由此定型。

在洛阳第十四中学,从刘景周开始到至今的六任领导班子和学校的教师们,都把张治国看作学校闪亮名片之一。班子更替时,前任都会重复刘景周当年那句话:“张治国这个人儿,可不能放他走!”张治国将此视为莫大的荣幸!

 



 本文摘自洛阳网社区:作者 孙建邦 原创 http://bbs.lyd.com.cn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6541750